第二章
家境贫寒遇“风冷” 少年立志济世人
隋朝年间,华原孙家的日子还是那么清贫,孙立安靠一手木匠活四处打零工,陈氏替人洗洗补补,靠挣点血汗钱养家糊口,儿子孙思邈年方九岁。孙思邈虽然年幼,可知道母亲的辛劳,家里日子的艰难。他发奋读书,想着将来成就一番功名,也好让母亲过几年舒心的日子。他牢记着母亲教导他的话:“甘罗十二为丞相,刘秀十三走南阳,儿啊,为母不是要你做高官,只要你有甘罗和刘秀那般志气,挣个一官半职,为母也就有出头之日了。”他把母亲讲的那些话铭记在心,日夜苦读,强记博览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不几年,他便学富五车,通晓经书了。只是他的身体在苦读中因劳累过度而体质极弱,面黄肌瘦。
这一年痢疾(俗称“风冷”)流传,华原人半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。孙思邈也染上了“风冷”,高烧不止,卧床不起。母亲日夜守在他的床前,哭肿了双眼。她无钱给儿子请郎中看病,眼看孩子就要被夺走性命。她痛苦之余,只有跪在灶王爷像前,苦苦叩头哀求!但那灶王爷依旧呆坐如故,毫不动心,母亲的心碎了,她寻来一根麻绳,在低矮的屋梁上打了个死结活套。如果儿子一毙命,她立即悬梁自尽,娘俩一块走,正在这时,闯进一位鹤发童颜的云游郎中来,他把一包草药递给孙思邈母亲说:“就剩下这最后一包救命药了,快拿去熬熬给孩子灌下,病尚有救!”这时正好孙思邈清醒过来,听到这话,勉强挣扎着爬起身来,在炕上对郎中叩了个头,拜谢了他的救命之恩。郎中走了,母亲架火熬药,悄悄拭去脸上感激和希望的热泪。
救命药熬好了,母亲把一碗乌黑的汤药端给孙思邈,孙思邈接过药正要喝下去。这时,邻家的大婶发疯般扑进来,对孙母求救道:“大嫂,我家英儿瞪眼了,怕没救了,求你去看看。”孙思邈听了后说:“把这碗药端去给英儿灌下去,他就有救了!”大婶不接说:“这哪能行呢?你自己也重病在身哪!”孙思邈说:“快拿去,要不英儿便无救了。”孙思邈端碗催促,孙母见状,也说:“大妹子,你就端去给英儿喝吧!”说着她从儿子手中接过碗,递给大婶。大婶犹豫了一下,接过后,从桌上拿过一个碗,倒了一少半药,把原来的那碗递给了孙思邈,端着那碗药千恩万谢地走了。
一碗汤药救了两个孩子的命。这事给幼小的孙思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想:天下多有一些郎中,多有一些草药,那么华原瘟疫便不会死那么多人了!于是,他想做一个这样的救命郎中!他暗暗立下了这样的誓愿:勤学苦练,做一个采药治病的民间郎中,去给天下受苦人赐药治病。
思邈十岁那年,父亲得了雀目病(夜盲症),母亲患了粗脖子病。看到父母因为疾病而痛苦,让孙思邈更加坚定了当医生治病救人的心愿。
有一次,父亲锯木头时,他在一旁看着发呆。父亲问他:"孩子,你是不是也想做木匠?"
"不,我不做木匠,我要当医生,给您和娘治病。"
父亲念他一片孝心,就对他说:"要当医生就得读书识字,我一字不识,不能教你,明天我就带你去拜师。"
第二天,父亲就带着孙思邈去一家药铺当学徒,孙思邈踏上了成就“药王”的第一步。
此后的三年里,他一边学习文化知识,一边学习医术。他勤学好问,向医师问这儿问那儿。由于医师也不懂药理,只凭着经验给人看病,因此对于孙思邈的问题,经常无言可对。医师感到自己不能满足孙思邈的求知欲望,就对他
说:"你聪明好学,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。从这里往北走四十里路,那里有一位名医,是我的舅舅,我推荐你到他那里去学习吧。"
于是,孙思邈又在那位名医那里学习了一年。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,这使他十分失望。
孙思邈十五岁那年回到家乡,开始试着给乡亲们治病。他行医不贪财,对病人非常同情,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治疗病人。有一次,他治好了一位病人,病人到他家来答谢,得知孙思邈父母的病况,就对孙思邈说:“我听说太白山里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,能治你母亲的那种病。”孙思邈一听大喜过望,心想马上就去太白山拜陈元为师。
我也说两句 |
版权声明: 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 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 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 |